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超市蜚蠊综合防治效果研究
褚宏亮, 张育富, 刘大鹏, 杨维芳, 刘慧, 陈志龙, 孙俊
摘要630)      PDF (1119KB)(876)   
目的 评价综合防治措施对超市蜚蠊的防治效果。 方法 选择3家超市, 其中2家作为试验场所, 1家作为对照。试验场所采取环境治理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相对密度下降率为指标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超市蜚蠊种类均为德国小蠊;主要侵害生鲜区、熟食区、库房、面包房、食品区和蔬果区等, 百货区密度较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3 d后蜚蠊密度明显下降, 超市A及超市B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9.96%和81.38%;3周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3.89%和90.21%;2个月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5.05%和89.27%。 结论 超市蜚蠊侵害严重, 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综合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降低蜚蠊密度, 并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2012, 23 (6): 559-561.
大型超市蜚蠊侵害调查与防治措施探讨
张育富, 褚宏亮, 杨维芳, 刘大鹏, 陈志龙, 刘慧, 孙俊
摘要774)      PDF (1544KB)(879)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型超市蜚蠊侵害及种群分布等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为超市蜚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南京市不同方位4家大型超市,采用粘捕法调查侵害率和密度,现场鉴定蜚蠊种类并计数,了解超市不同区域的蜚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共捕获蜚蠊8894只,均为德国小蠊;超市蜚蠊侵害严重,侵害率达72.64%,密度为16.78只/张,主要分布在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库房、生鲜区、熟食区、蔬果区、食品区和面包房,百货区蜚蠊侵害程度相对较轻。 结论 德国小蠊已成为超市侵害的优势种,以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区域侵害最为严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蜚蠊侵害率,控制其密度。
2012, 23 (4): 326-327,331.
江苏省淡色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
杨维芳, 孙俊, 陈东亚, 刘慧, 刘大鹏, 褚宏亮, 陈志龙, 张爱军
摘要1435)      PDF (991KB)(1086)   

目的 了解江苏省淡色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以有效指导淡色库蚊的防治。方法 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LC50结果 江苏省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和淮安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73%、0.0756%、0.0487%、0.0070%、0.0055%和0.0150%,对氯菊酯的LC50分别为0.2128%、0.2711%、0.1130%、0.1579%、0.0504%和0.0734%,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淮安和苏州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224%、0.0420%、0.0843%、0.0023%、0.0114%、0.0180%和0.0108%,南京和南通种群成蚊对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0.0119%和0.0046%,对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0129%和0.0077%。所测种群对溴氰菊酯均产生了中等及其以上程度的抗性,其中徐州和连云港种群抗性倍数均在100倍以上;对高效氯氰菊酯呈低抗至高抗,其中连云港种群的抗性高达94.7倍,无锡种群的抗性仅为2.6倍;对氯菊酯呈低抗至中抗,其中南京和徐州种群的抗性倍数为11~15倍,南通种群抗性倍数为2.8倍;南京种群对残杀威低抗(2.8倍),南京种群对敌敌畏、南通种群对敌敌畏和残杀威均敏感。 结论 江苏省在成蚊防治中,应减少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使用,可增加敌敌畏等有机磷类和残杀威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使用;在进行成蚊化学防治时,要从全局考虑,做好杀虫剂使用的整体规划,以延缓或减少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2010, 21 (6): 534-536.
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
杨维芳1,孙俊1,徐燕1,褚宏亮1,刘大鹏1,张爱军1,徐庆2,郑一平2
摘要1212)      PDF (287KB)(1138)   

目的 了解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光催化灯诱集蚊虫;以南京市郊区牲畜棚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调查的三带喙库蚊密度(Y1)和雌性三带喙库蚊密度(Y2)为因变量,以同期的气象因子,平均气温(X1)、 最高气温(X2)、 最低气温(X3)、 降雨量(X4)、 平均气压(X5)、 平均相对湿度(X6)、 平均风速(X7)和日照时数(X8)为自变量,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南京市郊区牲畜棚蚊虫调查中三带喙库蚊占90%以上, 雌蚊占95%以上, 高密度期 (>60只/h) 在6-10月。X3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但回归不显著; 多数气象因子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 获得较优的回归方程: Y1=10∧[18.645 Lg(X1+1)-21.403 Lg(X2+1)-0.930 X7+0.104 X8+2.470]-1,Y2= 10∧[19.051 Lg (X1+1)-21.994 Lg (X2+1)-0.945 X7+0.106 X8+8.675]-1,R2>0.8。结论 通过气象资料,可初步预测同期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量;该方法可扩展应用于其他病媒生物及其相关性疾病的预测。

2010, 21 (1): 49-50.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抗药性的关系
陈东亚,褚宏亮,杨维芳,孙俊
摘要1385)      PDF (354KB)(1280)   

【摘要】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与抗药性的关系,为探讨德国小蠊抗性机制及建立抗性生化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结果 德国小蠊对DDVP、残杀威、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08、2.35、7.47和10.92。对德国小蠊抗性和敏感品系GSTs、AChE活力比较结果表明,抗性品系GSTs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性品系AChE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德国小蠊抗性品系除对DDVP和残杀威有较弱抗性外, 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度抗性, 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对GSTs、AChE活力研究结果表明GSTs 的活性增高,使杀虫剂代谢加速,导致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敏感性下降;AChE作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物的靶标酶,其活力下降导致德国小蠊敏感性下降。表明杀虫剂的代谢酶和靶标酶活力的改变,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的抗性密切相关。

2009, 20 (6): 522-524.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孙俊,杨维芳,徐燕
摘要1905)      PDF (671KB)(2565)   

【摘要】 蜚蠊是重要的病媒生物。现就蜚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危害性和侵害率现状进行概述,并指出入侵物种德国小蠊已成为我国城市蜚蠊群落的优势物种且侵害率呈加重的趋势;综述了我国蜚蠊防治药械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各种药械和防治方法在蜚蠊防治中的作用、发展及实际使用的优劣;介绍了蜚蠊与传播疾病的关系及致敏方面的现状,再次凸现出蜚蠊重要的医学意义。蜚蠊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防治蜚蠊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蜚蠊挑战的过程,特别是蜚蠊的抗性问题和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实现我国蜚蠊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建议采用以环境治理和化学防治并重的原则,综合应用法规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措施来控制蜚蠊,特别是要合理地应用各种蜚蠊防治药械,加强蜚蠊防治管理,降低蜚蠊的医学危害。

2009, 20 (4): 275-280.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
杨维芳1;徐燕1;褚宏亮2; 沈元2; 徐庆3; 常桂秋4; 孙俊1
摘要1190)      PDF (638KB)(835)   
目的 通过对无锡、南京和徐州3个市病媒生物的调查,分析江苏省2002-2007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江苏省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结果 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2002-2007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或2006年;鼠密度逐年下降;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黄胸鼠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2007年分别在10%和25%左右;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7年高达97%。2002-2007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和9月出现2个高峰,蝇类6-9月呈单高峰且高峰值在9月,蜚蠊在8-9月出现高峰,鼠类在各年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多出现在3月和8月。结论 2007年江苏省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同时白纹伊蚊和黄胸鼠有可能成为次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南京市城区蚊虫综合治理效果的研究
周明浩1,2;赵彤言1;孙俊2; 褚宏亮2
摘要1272)      PDF (86KB)(827)   
目的 研究在城市生态环境中采取针对蚊幼防治的蚊虫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在南京市的试验区,开展健康教育和蚊虫孳生地处理,采用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分别监测库蚊和伊蚊密度。结果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后,试验区库蚊和伊蚊的相关密度指数分别为0.123和0.132,与对照区相比,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7.7%和86.8%,蚊虫密度平均为1.2只/灯,阳性孳生地下降率为95.5%。结论 针对蚊幼的综合治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采取政府机构开展人群的健康教育、居民清除自家的各种蚊幼孳生地、专业除害队伍清除公共地段的蚊幼孳生地,并对无法清除积水的区域投加灭蚊幼缓释剂的蚊虫综合治理策略,可在城市灭蚊工作中推广应用。
2002-2006年江苏省媒介生物发生动态与防治探讨
孙俊;杨维芳;徐燕
摘要1276)      PDF (298KB)(698)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02-2006年鼠、蚊、蝇和蜚蠊等媒介生物的发生动态,并探讨其有效的防制措施。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监测分别采用夹夜法和粘蟑纸(盒)法,全年监测;成蚊及蝇密度监测分别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于4-11月进行;家蝇和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幼虫抗药性测定采用浸液法或区分剂量法,褐家鼠抗药性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结果 近5年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总体均呈上升态势,其中蚊密度2006年最高,达15.20只/人工小时,较2005年上升180%以上;蝇密度2005年最高,达25.12只/笼;蜚蠊密度逐年升高,2006年达1.20只/张;鼠密度波动在1%左右,2006年最低,为0.60%,黄胸鼠构成比逐年上升;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6年占90%以上;外来物种古铜黑蝇入侵;南京主城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大量发生;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加强媒介生物的监测,及时了解当地种群动态的变化,使防治与本地区媒介生物发生、发展和抗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十运会”的媒介生物控制及思考
孙俊;刘大鹏;徐燕
摘要455)      PDF (73KB)(645)   
江苏省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研究
周明浩;张爱军;孙俊;褚宏亮;杨维芳;陈志龙;吴健;刘大鹏
摘要1371)      PDF (236KB)(720)   
目的 测定江苏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并了解其抗性发生情况。方法 区分剂量法。结果 镇江、南京、淮安3地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均已产生高抗,对氯氰菊酯均敏感;镇江、苏州、连云港3地淡色库蚊对敌敌畏的抗性均达中抗以上,前两地淡色库蚊对氯氰菊酯均敏感,连云港为中抗。在同一地区,2种蚊媒对有的杀虫剂如氯菊酯抗性差别较大。结论 经过长期的化学防制,蚊虫对一些杀虫剂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可根据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选用氯氰菊酯开展乙脑蚊媒控制。
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调查
杨维芳1;周明浩1;孙俊1;褚宏亮1;陈志龙1;刘大鹏1;姜洪方2;陈学良3;周日辉4
摘要1136)      PDF (100KB)(633)   
目的 了解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群落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年4~11月在江苏省苏州、镇江和连云港3市的城区和郊区设点调查成蚊和幼蚊;成蚊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和帐诱法,幼蚊调查采用勺捞法。结果 初步调查全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有5属8种,郊区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城区优势种为淡色库蚊;成蚊6~10月高发,9月份盛发;4~11月全省幼蚊平均密度为4.906只/勺,成蚊平均密度为22.399只/人工小时;苏州、镇江、连云港3市分别为8.013、26.182和34.944只/人工小时;城区和郊区分别为12.632、25.757只/人工小时;郊区室内和野外分别为20.617、28.057只/人工小时。结论 基本了解了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的群落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
南京地区敏感褐家鼠凝血酶原时间的研究
周明浩1;张爱军1;孙俊1;吴健1;孙毅2;刘大鹏1;陈志龙1;章进宝3;楼文军4
摘要1063)      PDF (109KB)(690)   
目的测定南京地区杀鼠灵对敏感褐家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PT测定采用仪器法,抗药性调查采用摄食试验。结果南京地区21只褐家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平均致死剂量为12.4mg/kg,PT值(以INR表示)平均为1.00,雌雄鼠差异无显著性( P>0.05),南京地区杀鼠灵对敏感褐家鼠PT值(以INR表示)为0.73~1.27。结论制定杀鼠灵对敏感或抗性褐家鼠的PT值,可大大简化鼠类抗药性调查工作。
PCO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孙俊
摘要382)      PDF (62KB)(493)   
新型灭鼠剂实验室灭鼠效果观察
刘大鹏1;顾键2;谢龄庆3;孙俊1
摘要1057)      PDF (95KB)(686)   
目的研究测试一种新型灭鼠剂对昆明小鼠和SD大鼠的杀灭效果、适口性及拒食性。方法分别采用连续饲喂、选择饲喂、间隔不同时间饲喂毒饵的方法对昆明小鼠、SD大鼠进行致死性、适口性、拒食性试验。结果该杀鼠剂10d内对昆明小鼠、SD大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00%、100%;前者对毒饵的摄食系数为1.1,后者为0.23。间隔1d再饲喂毒饵时昆明小鼠对毒饵的消耗量增加雌性为3.96%,雄性为0.69%;SD大鼠的消耗量增加雌性为25.71%,雄性为6.40%。结论该灭鼠剂对大鼠和小鼠有较好的致死效果,对大鼠的灭效优于小鼠;其适口性小鼠优于大鼠;间隔1d再饲喂毒饵时无拒食性。
长效驱避剂的初步筛选研究
刘大鹏;张爱军;周明浩;孙俊
摘要1277)      PDF (87KB)(665)   
目的研究一种对人有效保护时间>8h,且安全经济的长效驱避剂配方。方法采用实验室(GB/T17322.10-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对所配制的驱避剂配方进行效果测试。结果实验室试验表明,以20%IR3535配制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在实验室内对白纹伊蚊的有效防护时间可达8h以上;现场试验表明,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对人有效防止丘陵地区伊蚊的叮咬时间达9h,有效防止稻田地区中华按蚊的叮咬时间达8h。结论以20%IR3535与纤维素配制的驱避剂对人的有效保护时间可达8h。纤维素对IR3535有一定延长有效保护时间的缓释作用。实验所用配方对人的皮肤无不良反应,可作为户外活动人群防止蚊虫刺叮的驱避剂。
新型灭鼠药实验室灭鼠效果的初步观察
刘大鹏1;顾键2;章进宝2;陈怀友2;谢龄庆3;孙俊1
摘要1159)      PDF (88KB)(929)   
目的检测一种新型灭鼠药在实验室内对昆明种小白鼠和SD大鼠致死效果。通过解剖部分死鼠初步探讨致死机理。方法实验室采用强迫连续饲喂的方法进行该杀鼠剂对昆明种小鼠和SD大鼠的致死率的观察;采用普通解剖法肉眼观察解剖结果。结果该杀鼠剂10d内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80%,对大鼠的8d致死率为100%。经χ 2检验,表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经对死鼠解剖发现肠管内有梗阻、梗阻肠管前部胀气、梗阻部肠壁坏死,并尿潴留等现象发生。结论通过实验室观察,认为该灭鼠剂对大鼠和小鼠有较好的致死效果,对大鼠效果优于小鼠;同时认为肠管内梗阻致使肠管胀气、肠壁坏死并发的败血症及尿潴留等是致死因素。
江苏4地区两种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章进宝1;孙俊2;石健峰1
摘要1266)      PDF (76KB)(680)   
目的:调查江苏省家栖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制定的“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和抗药性试验方法”。结果: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8.53mg/kg,平均致死天数5.7d,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133.55mg/kg,平均致死天数6.8d。试验结束后产生抗药性的个体褐家鼠4只,黄胸鼠2只。结论:2种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耐药力增强,有产生抗药性的趋势。
避蚊胺对蜱驱避效果的试验观察
章进宝1;孙俊2;石健峰1
摘要731)      PDF (40KB)(620)   
江苏省家蝇抗性及防制对策的研究
陈志龙;孙俊;张爱军
摘要1168)      PDF (93KB)(649)   
目的: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轮换或混合使用杀虫剂,使家蝇抗性得到控制,从而提高杀虫剂灭蝇效果。方法:建立家蝇抗性监测网,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变化情况。结果:江苏省1997~1999年抗性调查结果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LD 50(μg/只)分别为0.1854、0.0409、0.0077,分别是1982~1985年和1991~1992年的3.94、1.03、4.65、1.98倍和7.00、3.50倍。氯氰菊酯抗性监测连续5年LD50在0.03950~0.0774μg/只之间。结论: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及开展综合防制,提高灭蝇效果,可抑制和延缓抗性发展。
江苏省莱姆病生物媒介生态及防制研究
孙俊1; 章进宝1; 石健峰1; 倪培红2; 王志平3; 孙建平4
摘要1164)      PDF (102KB)(656)   
目的:为摸清我省莱姆病生物媒介—蜱的种群、分布、消长及其带菌情况,研究防制方法。方法: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分类鉴定,并进行季节消长调查;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现场喷洒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比较处理前后及处理组与对照组蜱密度变化情况;使用避蚊胺作实验室和现场驱蜱效果观察。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3属5种;蜱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棘血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3.0%;捕捉活蜱4000多只作螺旋体分离,未获阳性培养物。现场喷洒0.5%毒死蜱和0.045%高效氯氰菊酯,可将蜱杀灭,持效在30d以上;用同样的药物对动物及其圈舍喷洒,24h可杀灭所有的蜱;避蚊胺实验室驱蜱效果在4h以上,现场效果达3h。结论:蜱在我省广泛存在,现场喷洒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及使用避蚊胺,对蜱有较好的防制和驱避效果。
二种杀虫剂对蜱的现场防制效果观察
孙俊; 章进宝; 石健峰
摘要901)      PDF (76KB)(658)   
目的:观察药物对山区、林区蜱的防制效果。方法:用布旗法进行预调查,在蜱密度较高的山林地区选择面积为100m 2地块3处,分别用作毒死蜱处理区、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区和对照区,观察处理前后及处理区与对照区蜱密度变化情况。结果:现场喷洒0.5%毒死蜱和0.045%高效氯氰菊酯可将蜱杀灭,持效在30d以上;2种杀虫剂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林区草丛中的蜱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江苏省常见蚊虫季节消长、种类及区系分布
陈志龙; 孙俊
摘要471)      PDF (80KB)(697)   
氯菊酯在皮肤上的残留率与时间关系的研究
刘大鹏1; 钱万红2; 姜志宽2; 张应阔2; 顾健1; 孙俊1
摘要901)      PDF (106KB)(735)   
目的:观察氯菊酯在人皮肤上的残留率。方法:气相色谱法。结果:氯菊酯在人皮肤上的残留率因涂布部位不同而异;加入阻滞吸收剂可减少该药的衰减。结论:该药在皮肤上的残留率与时间(h)的对数值呈一定的负相关性,而在玻璃表面则无相关性。
江苏省蜱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初步调查
孙俊; 章进宝; 石健峰
摘要1084)      PDF (69KB)(654)   
目的:了解我省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分布、消长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在山区、林区用布旗法及动物体外捕捉法收集蜱,并进行病原体分离。结果:我省长江南北均有蜱存在,隶属1科2属4种;蜱密度有明显季节性,4月初出现,5~6月为高峰,8月逐渐下降,至10月下旬消失;蜱研磨培养25组50管,3个月定期镜检,未发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我省蜱的莱姆病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作用尚不能定论。
灭抗呐胶悬剂对蚊蝇和蟑螂的灭效观察
姜志宽1; 孙俊2; 邹惠蓉3; 钱万红1; 赵学忠1
摘要1175)      PDF (1134KB)(538)   
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火抗呐对蚊、蝇和蟑螂具有很高的毒力,在3种载体表面具有相当长的残留药效;模拟现场按30mg/m 2剂量处理90天后,对4种试虫的杀灭率均达92.0~100%.
洪涝灾害对江苏省部分地区鼠密度的影响
孙俊; 章进宝; 葛恒峥
摘要437)      PDF (195KB)(531)   
江苏省洪涝灾害期间蚊、蝇密度的变化
孙俊; 张爱军
摘要391)      PDF (494KB)(596)